- A+
内娱苦假唱久矣。
不久前,某男星因假唱风浪登上热搜。
话筒还没举起来,歌声已经响起,排场十分尴尬。
无独占偶,同台的几位小爱豆也都在假唱。
不知道从什么时刻最先,假唱成了某种「行业潜规则」。
除了各路偶像之外,实力派歌手也没少假唱。
吃瓜群众都见责不怪了。
甚至部门观众还给假唱找起理由来:
「为了保证节目效果,才需要假唱。」
「都是主理方的放置,歌手也是身不由己。」
看得鱼叔一脸问号???
岂非真唱不是最最基本的要求吗?
而现在,泛滥成灾的假唱,把真唱衬得异常「忧伤」。
这股歪风邪气,着实是离谱。
反观鱼叔最近在追的一档TVB音乐综艺,堪称业界良心。
绝无假唱,就连修音都没有。
内娱的节目有多假,它就有多真——
《声梦传奇》
《声梦传奇》是一档音乐类选秀节目,现在已经播出过半,在豆瓣保持着8.6的高分。
可别小看这个分数。
《中国好声音》口碑最好的第一季,只拿到了7.9分。
开启内娱选秀时代的《超级女声》,也不外8.2。
TVB这档唱歌竞赛事实有什么魅力?
在鱼叔看来,它赢在两点:
真实,专业。
而这恰恰也是当下内娱音综最欠缺的品质。
真实,是《声梦传奇》的出圈法宝。
真实到什么水平呢?
全开麦录制,没有半点假唱,没有一丝修音。
固然,也正因云云,第一期就孝顺了几个车祸现场。
14岁甜妹姚焯菲(Chantel),一边准备学校的考试,一边练歌彩排。
每晚学习到午夜1点才睡,唱歌自然也不在状态。
彩排时她就坦言,自己欠缺情绪,尚有几处破音。
到了台上,果真失误不停。
高音唱不上去,低音沉不下来,气若游丝。
没有表达出歌曲当中,少女失恋的惆怅感。
被弹幕犀利吐槽「明晰嗓」「KTV水平」「好像在看儿童节目」。
更尴尬的是,这首《在月台上等你》的原唱卫兰就坐在台下。
作为导师,她直言不讳:
「你唱得有点硬。」
原曲的监制舒文,语气十分严肃:
「整首歌你的力度都是一样。」
最后,25分的满分,Chantel只拿到9分。
这是全场第一个个位数得分。
甜妹红了眼眶,独自进入危险区守候。
只有比她分数更低的选手泛起,她才气回到平安区。
无独占偶,炎明熹(Gigi)的初舞台也惹来群嘲。
15岁的她,在香港几场学生唱歌竞赛中拿过冠军。
古灵精怪的气质,很有影象点。
初舞台就挑战《永不失联的爱》,这首歌的着名度很高,难度也高。
有《中国好声音2020》冠军单依纯珠玉在前,Gigi的压力也是相当大。
单依纯
和单依纯的郁闷制止差异。
Gigi勇敢地选择了一种很「夸张」的唱法:
前半段甜蜜轻快,尾音处置有模拟王菲的痕迹;
后半段浑朴高亢,直接用真声飙高音。
但问题是,这跟歌曲想表达的感伤绝不沾边。
更要命的是,高音没飙上去,还破了音。
导师眉头紧蹙,面色凝重。
弹幕飘过一片问号,网友直呼:「这是我听这个歌最难以接受的版本。」
点评环节,导师也没口下留情:
调子定得太高,唱得很委曲;
前后两种气概反差太大,「似乎是非无常」。
李克勤说得没错,对于新人来说,不需要把演出设计得太满。
否则矫枉过正,反而容易翻车。
虽然15位选手各自都泛起了大巨细小的失误。
但这正是《声梦传奇》的精髓:
用真实的舞台,纪录选手的生长。
就拿甜妹Chantel来说。
竞赛举行到第8期,她的气息和音准已经改善了许多,而且明白掌握气氛感。
一曲甜甜的《恋爱预告》,再配上她青春的笑容,立马俘虏了在场评审尚有宽大观众的心。
现在这段舞台在油管的播放量已经高达200万。
为她圈了人生中的第一拨粉丝。
而Gigi在之后的几个舞台里,也学会了扬长避短。
唱腔的处置化繁为简,同时也改掉了吐字不清的偏差。
演绎林忆莲的《没有你照样爱你》,飘渺空灵。
一直以苛刻著称的监制陈奂仁都赞不停口。
爵士风《恋爱陷阱》,更是惊艳到台下的原唱谭咏麟。
谭校长笑得合不拢嘴,连连拍手,赞美其「不能多得」「游刃有余」。
不畏惧难看,才气学到真器械。
反观内娱,对口型、过分修音,令舞台出现出一种虚伪繁荣。
偶像选秀更是重灾区。
前期节目中,选手们在台上又蹦又跳,但歌声平稳得都不带喘息的,还自带电音。
然而成团出道后,一旦遇上开麦现场,所有打回真相。
破音的破音,跑调的跑调,孝顺了不知若干个热搜级其余车祸现场。
着实,唱得不够好,意味着有很大提高空间。
节目至少应该让观众领会到选手的真正实力,看到他们一点点的提高。
而不是重新到尾修音,让观众对选手实力抱有过高的期待,最后却大失所望。
这不叫竞赛,叫诈骗。
专业,是这档节目的另一个看点。
被狂刷1星差评,它冒犯了谁
这几天,一套名为「百年之美」的短片火了。
不知道人人有没有发现:
内娱音乐选秀的导师名单,越来越让人疑惑了。
《明日之子》请过宋丹丹,杨幂;
《缔造营》请过镇静,邓超。
这些明星是很大牌,但和歌手有什么关系?
他们既不专业,也没有什么的音乐作品。
听完选手们的现场演出,只能扯东拉西,说不出有价值的点评。
反观《声梦传奇》,把专业举行到底。
每场竞赛有25位评审。
他们是6大唱片公司代表、资深音乐监制、著名电台DJ、音乐杂志卖力人。
名字听起来可能没那么耳熟,但个个都是真·幕后大佬。
随便举两个例子:
舒文,郑秀文、容祖儿的监制,制作金曲无数;
陈奂仁,作曲、填词、监制、混音、演唱……万能型才子,与陈奕迅相助无间。
这些香港最顶级的音乐界大佬,可没有粉丝滤镜。
以为选手唱得好就按绿灯,唱欠好就红灯。
哪怕选手的颜值、人气再高,没显示好也只能进入危险区,面临镌汰。
而且在演出历程中,评委们都拿着笔和纸,一点一点地记下问题。
点评时长有限,以是每小我私人都做到句句干货。
细到每一个吐字是否清晰,每一个尾音是否到位。
有理有据,能真正帮选手看清问题所在。
虽然评委们输出的都是专业知识,但对通俗观众而言,也没有明晰障碍。
由于他们善于把庞大的问题简朴化,把深奥的乐理讲得生动好玩。
好比把唱歌比作拍鬼片,鬼不能能一直站在画面里。
要时隐时现,才气让观众感应恐怖。
言简意赅,就点出了唱商、张力的主要性。
TVB请的导师也很到位。
老牌歌手李克勤,作为主理人+奶爸。
在台前幕后,对选手都是倾囊相授,一点没有先辈的大架子。
他深谙因材施教的原理。
对于一位声线温暖的17岁男选手,李克勤直接指出:「普通,就是你的特色。」
他劝说选手去掉技巧,返璞归真。
由于,观众归根结底,是想听到真情绪。
导师卫兰,泳儿,周柏豪,王灏儿等等。
虽是李克勤的子弟,内地观众也不太熟悉,但他们也是手握佳作的香港乐坛当红歌手。
点评异常专心,绝不是拿了节目组的钱就搪塞了事。
有一位选手在唱《刻在我心底的名字》时差点破音。
导师王灏儿剖析,是由于他唱得太用力,使高音部门变得太紧。
建议他多增添一点气息的处置,好比某些吐字可以带点气声。
这番建议,不仅能让选手马上掌握要领,更让通俗观众也能明晰唱法的区别。
而周柏豪注重到有位选手在演唱历程中,做了一个甩手的动作。
这个细节虽然不到一秒钟,但能让观众感受到歌手的游刃有余和陶醉其中。
于是周柏豪将这个动作强调出来,也给其他的选手提供了改善台风的思绪。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才气培育出专业的人才。
原理就是这么简朴,却很少有节目能够做到。
真实性、专业度,决议了一档音乐综艺的水平。
不夸张地说,《声梦传奇》交出了教科书级的答卷。
让观众看到了TVB的诚意。
着实,不只是TVB需要《声梦传奇》。
整个香港乐坛都迫切地需要这样一档节目。
它是对香港讴歌竞赛传统,甚至整个造星系统的传承。
上世纪八九十年月的香港,要想成为明星,有三条路可走:
选港姐,进艺员训练班,加入新秀讴歌大赛。
这三条路,都被TVB一家包圆了。
梅艳芳
早重新秀讴歌大赛最先,真实性、专业度就成了清规戒律。
舞台全开麦自是不用说。
台下评委都是顾嘉辉、黄霑、黎小田、泰迪罗宾、甄妮这样的定海神针级乐坛大咖。
就连日本国宝级音乐人谷村新司也来捧场。
参赛选手限制在25岁以下的素人。
对于香港的草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舞台。
谁拿到冠军,谁就能签约无线旗下的华星唱片,星途坦荡。
竞赛的权威性有了保证,选出的歌手自然不掺水分。
第一届冠军,梅艳芳。
那年她18岁,一首《风的季节》展现逾越岁数的成熟台风。
向来刻薄毒舌的黄霑都大叫惊为天人。
除了新秀讴歌大赛之外,尚有大巨细小各路竞赛各处着花。
亚洲讴歌大赛,走出了张国荣。
十八区业余讴歌竞赛,走出了张学友、李克勤……
谁人年月的讴歌竞赛,可以说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巨星制造机。
但到了90年月中期以后,娱乐行业走下坡路,香港乐坛也是事态已去。
讴歌竞赛造星的最后余晖,定格在了1995年。
那一年,陈奕迅、杨千嬅重新秀讴歌大赛出道,容祖儿也在卡拉OK大赛拿到冠军。
今后,讴歌竞赛仍在继续,但却再也没能为乐坛孝顺巨星。
为什么呢?
固然有经济等等大环境缘故原由。
但最要害的,照样这些竞赛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丢失了驻足之本。
就拿TVB来说,由于和六大唱片公司关系僵硬,以是爽性退回小圈子办竞赛,运用无线内部资源。
效果就是越来越固步自封,把讴歌竞赛办成了凭空捏造。
《声梦传奇》前身《星梦传奇》,口碑较差
获胜选手星途受限,只能签约萎靡不振的无线子公司,唱唱电视剧主题曲。
《声梦传奇》着实也差一点走进这样的死胡同。
转机由去年最先,曾志伟接受TVB综艺节目,举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他本想叫停《声梦传奇》,但思量到TVB已经投资3000万,便转而升级节目内容。
不仅修改了赛制,还靠着自己的资源人脉,请来几家唱片公司的大佬,并由王祖蓝设计节目环节。
保证真实性,提高专业度。
最终出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质量。
虽然选手水平无法与黄金时代媲美,但从真实性、专业度来说,《声梦传奇》正在试图靠近早年的新秀讴歌大赛。
是否能够培育出下一位巨星,照样未知数。
但至少TVB找回了准确的路。
究竟,才气和实力,才是成为巨星的条件。
一个只会搏眼球、赚流量的节目,注定培育不出货真价实的人才。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内娱。
别惠顾着嘲香港乐坛已死,着实内地乐坛同样深陷造星逆境。
都说毛不易是内娱选秀时代的最后一位巨星。
自他之后,虽然选秀节目、音乐综艺发作。
但却没有培育出真正能够走出饭圈,深入人心的巨星。
就连节目相关热搜,也大部门都是不着调的炒作。
当节目更在乎流量,而不是音乐、舞台。
那选秀也就沦为了作秀。
在这个偶像作奸犯科的年月。
内娱也需要自己的《声梦传奇》。